1、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孩子
从婴儿襁褓时期就跟母亲分床睡觉,两三岁的幼儿就住我们的房间了。爸爸妈妈只管孩子的安全,其他生活上的事,游玩、学习都由孩子自理、自主、自我选择。譬如,从小就有自己存放衣服、玩具和学习用品的地方,自己整理房间,整理,布置是孩子我们的小天地,爸爸妈妈决不替孩子干什么事,最多从旁提醒、参谋。他在加州两年来,从未见到过爸爸妈妈训斥和打骂孩子的现象,更多的却是常常见到父母对孩子说:谢谢对不起请原谅如此怎么样等等,用商量的口吻对话。美国孩子在家的确是小主人,不但参与家庭的各种活动,还参与家庭大事的决策。譬如购买哪种汽车、家用电器、电脑,如何布置房间,如何借助和美化庭院等,爸爸妈妈都倾听孩子的建议。很多孩子都跟爸爸妈妈一块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,如整理院子、种植花草树木、擦洗汽车、自行车、做室内外卫生、购购物等。邻居家10岁的孩子,每周几次去洗衣店送取衣物,这是他固定的岗位。还有一家女生房间一直凌乱,母亲就跟孩子订了个协议:每到周末各自彻底打扫自已的房间,晚饭前完成;平常天天临睡前要把各种物品整理好,培养随拿随放、重视环境整洁的好习惯。母亲也就按协议不再唠叨不休。对于孩子的游玩和兴趣活动,父母从不强制孩子去干什么,而是尊重孩子我们的意愿,让孩子独立地支配我们的课余时间。选择学练什么乐器和其它兴趣技能,父母一直给予支持、鼓励和指导,或帮助请家庭辅导教师,或支持孩子去上个什么技能培训机构。美国父母大都对孩子的学习不施加重压。他们的看法是:喜欢学的孩子自然会努力学,为何要强制他去做不想做的事情呢?强拗着去做,会伤害孩子的感情与个性。人的兴趣、喜好和才能本来就各不相同,孩子合适干什么就干什么,生活的路让孩子自己去走。成功的家庭教育,应是父母舍得拿出时间跟孩子以平等的态度进行对话、交流,对孩子正确的想法和行为给予充分一定,让孩子在尊重和鼓励中成长。
2、中美教育比较:
1.假如你在大街上拣到了一个很好看的花皮球,你将如何解决? 美国幼儿的回答是多种多样的:我把他放进口袋里;我把它送给最好的朋友;我把它卖掉;我把它仍了;我把它交给老师;等等。而中国幼儿的回答只有两个,多数人说交给警察叔叔,有个别回答交给父母。
2.假如你的公共汽车上,有人把你撞倒了,你如何解决?美国幼儿回答有:我就打他;哭;告诉汽车司机;告诉我爸来揍他;把他打倒在地等等。中国幼儿的回答大都是假如他说对不起,我就说没关系;不要紧;只有一个例外的回答是我说他。
3. 看看美国小学生的作文题目(1)当你乘坐的船沉了,你漂到了一个荒岛上,你将如何生活?(2)选一个州,介绍这个州的风土人情。(3)任选一类动物,以杂志的形式做介绍,不只要有文字,还要有插图。(4)我心中的美国。(5)我如何看人类文化。(6)你觉得哪个对二战负责。(7)你觉得今天防止战争的最好的方法是什么?非常显然,美国老师出的作文是需要上网查资料,去图书馆,才能完成。不只需要想象力,还需要了解有关岛上遇到的动物植物等等。奇怪的是,美国小学生面对这类宏伟的作文并没被吓到,而是兴致勃勃的到图书馆去借阅很多的书本,借助工具书,写作。其实,是常识性,趣味性的题目唤起了孩子的好奇心,孩子纯真无邪而丰富的想象力也得以施展。
4.语言的学习:西方人更善于听和说,而中国人善于读和写。西方人觉得学习外语的目的是进行交流,因此,西方人学外语更注意口语练习。外国人仅需学习几个月的中文,就能进行基本的对话,学两年就足以交流。而大家在学校里学习十几年,仍是哑巴,聋子,半文盲。事实上,西方人把外语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,而中国是把外语当作一种学术,设置一门学问。我感觉这是费时和精力。